“法院+工会”,绘就劳动争议诉源治理新“枫”景

来源: 办公室 时间:2024-06-20 10:11:39

谢谢法官,帮我要到了工资,我心里总算是踏实了。近日,汉川市人民法院通过法院+工会诉调对接模式,又成功调解一起追索劳动报酬案件。近年来,汉川法院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诉源治理,与市总工会密切配合,打造法院+工会多元解纷机制,推动调解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大量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保障了企业用工稳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汉川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构建联动机制,打造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新模式

汉川市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孝感县域经济龙头,拥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0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0余家,务工人员多,劳务纠纷风险大。产业发展要行稳致远,离不开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省时省力省心地化解劳动纠纷,对于企业与劳动者都至关重要。

早在2019年,汉川法院就与市总工会在马口人民法庭建立劳动争议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成为首批纳入省法院和省总工会统筹规划的“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试点。20235月,汉川法院、市总工会协作,在市经济开发区城北人民法庭成立“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依托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全力打造“诉源共治、平台共建、纠纷共解”的“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新模式,多途径、多层次调处劳动争议。

20203月,马口镇某纺织公司员工吴某在工作期间,左手手腕被机械绞断,但是吴某既没有与该纺织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也没有购买工伤保险。事故发生以后,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案件经人社部门仲裁后进入法院诉讼程序,通过“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提前介入、快速处置,调解员认真分析案件争议焦点,认为事实劳动关系成立,直接围绕双方的争议焦点——工伤保险待遇赔偿进行调解,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便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依申请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企业也及时支付了赔偿。

20231月至今,汉川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83件,通过诉调对接工作室调解结案117件,撤诉43件。

强化多元解纷,推进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

2024年4月16日,某乡工业园某企业员工李某在工作中突遇货梯从三楼坠落,导致李某受伤,后送至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件发生后,该乡党委、政府立即积极应对处理,邀请法庭介入进行诉前调解。法庭依托“府院联动”、“5+N”调解机制,与当地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工会组织密切沟通,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精心研判案情,法庭干警多次与民警前往园区现场,了解事实真相,制定纠纷化解预案。李某家属伤心过度昏迷,法庭干警主动前往死者李某家中,安抚家属情绪,了解相关诉求。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比较严重,为避免矛盾进一步扩大升级,工作小组从“法理、情理、心理”三方面入手,采取“背靠背”方式,反复向受害者家属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释法明理,耐心疏导,经过多轮思想工作和意见交换,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调解协议,法庭干警主动为该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该企业按期履行,成功化解矛盾。

为打通劳动争议调解的“最后一公里”,汉川法院创新开展“站庭联动”机制、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等活动,将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延伸至辖区7个人民法庭。依托“法院+工会”调解模式,实现了法院与工会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有效强化工会参与协调调解职能,促进纠纷预警联动,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贯穿于劳动争议化解全过程, “法院+工会”多元解纷成效逐渐凸显。

依托诉前调解,推动劳动解纷效能提升

“多谢法官出面调解,我们的问题才这么快得到了解决。”拿着调解书,某供电公司员工感慨万千。

2023年9月,法院受理了一批劳动者诉某供电公司社会保险纠纷案。原告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公司未为其缴纳工作起至2003年11月期间的养老保险,与公司协商无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该批案件共计两百余件,涉及群体多,社会关注度高。

在了解情况后,法院多元化解中心成立专项小组,精心研判案情。诉前调解法官和调解员多次前往被告公司,从诉讼风险、诉讼成本、社会影响等角度出发,做好双方调解工作,通过释法明理、多轮协商,最终这起案件得以在诉前调解成功。

法官将这起案件作为示范案例,引导其余劳动者与该公司在庭外顺利达成和解。为增强调解书的强制执行力,法院出具“诉前调书”字号民事调解书,若被告公司未能按调解协议履行义务,原告可依据该民事调解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截至2024年5月17日,汉川法院已受理该批案件76件,均达成调解协议并出具民事调解书。

让职工安心,让企业放心。汉川法院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调解协议内容,妥善、高效解决劳动者与公司之间的纠纷,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审执联动,推动劳动解纷效能提升,实现了将劳动纠纷止诉于源、息诉于调、化诉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