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矛盾于微澜 聚力赋能绘就法治乡村新“枫”景
走进汉川市杨林沟镇柏枝村,郁郁葱葱的沃野与远方的青山连成一片绿海,蜿蜒的河水与两岸的青山、绿树、田园、民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乡村画卷,这里是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近年来,汉川市人民法院马口人民法庭充分前移法庭职能,与柏枝村结队,发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辐射作用,在“民”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法治底色。
聚合“联”的作用 以“善为”促“善治”
“以前,村民法律意识不强,一些小纠纷不愿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化解不及时往往会转变成重大疑难纠纷或恶性事件,隐患较多。现在好了,无讼村的创建,实现了柏枝村由‘少讼少访’向‘无讼无访’转变,村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治安好了,村里的建设也跟着红火起来。”该村副主任吴志刚高兴地说。
去年2月,辖区村民张某某经人介绍与女友李某某确立恋爱关系,一年后,女方以双方性格不合提出分手,随之产生感情纠葛和经济纠纷,双方矛盾加剧。联系该村的法官在与派出所、司法所联排时发现矛盾隐患后,第一时间从双方矛盾焦点入手,邀请乡贤、村干部、双方亲友,采取“面对面”法理引导和“背靠背”情绪疏导的方式,最终促进矛盾化解。
为给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马口法庭主动融入辖区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深化庭所联动,加强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的沟通衔接,深入开展矛盾联排。 设立“法官工作室”,构建“法庭+村居”联动网,通过法官进村、驻村、联村,创新“群众说事、调解员说理、法官说法”解纷模式。同时实现纵横向多部门、多组织联动,确保发生的纠纷能够及时化解。
“我们依托马口法庭诉服中心和设立在镇综治中心的矛调对接中心,吸纳多元解纷队伍,一站式服务,让当事人‘跑一个地方就能把烦心事处理妥当。’”该庭庭长朱磊说道。
马口法庭在法庭驻地外的乡镇和社区设立巡回审判点7个、法官工作室3个,打造“无诉村(社区)”8个。今年以来,法庭指导调解委员会化解该村纠纷10余件,发现、消除矛盾隐患5起,辖区成诉率明显下降,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做好“宣”的功课 撒播“无讼”种子
8月2日上午9时,柏枝村法治文化广场内,一场法治讲座正在进行。
村民们争相提问:“陈年借款如何起诉?”“做工被拖欠的工钱怎么要回来?”“我们老年人应如何防范养老诈骗?”……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影响老百姓生活的大事。
马口法庭与杨林沟镇司法所“两长” 以“拉家常”的形式,向村民们讲解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土地流转、道路交通等法律“干货”,“两长”和村民之间的“你问我答”互动场面十分热烈。
“法治需求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群众想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朱磊这样说。一场场像这样别开生面的普法小课堂,深入屋场、田间地头和学校,将法治春风吹遍乡野。
“法庭多次对我们进行了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宣传,我将民法典用到调解中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孝感市首届金牌调解员、柏枝村村委会主任金昌明深有感触地说。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营造法治环境。马口法庭积极支持辖区乡村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无讼村”等创建,倾力培育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加强基层法治观念引导。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活动,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形成法治认同,以能动司法助推矛盾纠纷就地、就快化解。
发挥“驻”的优势 护航文脉传承
杨林乌壶烧制技艺是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汉川市杨林沟镇柏枝村的传统技艺。杨林沟芋头是杨林沟镇的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杨林沟芋头”原产地保护种植区覆盖柏枝村等八个村。这些富有柏枝村地方特色、品质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正逐步成为推动柏枝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保护“非遗”,司法先行。马口法庭加大对柏枝村非遗项目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法治保护力度,帮助企业和农户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提高企业经营者、非遗技艺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和地理标志产品焕发新活力,以法治护航历史文化传承,让柏枝村的非遗项目和地理标志产品行稳致远。
目前,柏枝村正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瓜果采摘、乌壶制作体验、江滩露营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了集采摘、制作、销售、娱乐一体的休闲农旅生态基地,促农增收致富。
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必经之路。马口人民法庭将始终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以司法智慧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用法治托举起辖区人民幸福感,为柏枝村展开乡村和美、百姓和乐的动人画卷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