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万元涉企纠纷背后的执行温度与速度

来源: 综合办 时间:2025-07-10 11:30:10

一起涉及10家企业与自然人、标的额达955万元的合同纠纷,如同一道复杂的方程式,考验着司法机关的智慧与担当。近日,汉川市人民法院以“快立快执”的效率、“刚柔并济”的策略,成功破解这起多方纠缠的执行困局,既为陷入生存危机的本地龙头企业注入“司法活水”,也为被执行的困境企业留足“重生空间”,诠释司法护企智慧。

九方纠葛背后的企业生存危机

202311月,汉川某建材公司一纸诉状将武汉市某岩土公司等 9 家企业及自然人告上法庭。被告拖欠的955万余元货款如巨石压顶,让这家本地建筑材料龙头企业陷入“货款收不回、工资发不出”的生存绝境。案件因涉及多方责任主体,法律关系盘根错节,汉川法院启动 “涉企纠纷诉前调解” 机制,历经多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分期付款的还款协议,其余8家被告企业及自然人对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然而被告武汉市某岩土公司在履行第二批款项时突然违约,企业维权之路再遇荆棘。

雷霆执行:从 “拒执推诿”  “精准攻坚”

20255月,因被告武汉市某岩土公司未按期履行调解协议,汉川法院启动“快立、快执、快结”机制。执行干警通过全国法院执行查控系统锁定关键线索,发现声称“资金链断裂”的武汉某岩土公司存在隐蔽资金流动。法院当即采取“督促+惩戒”组合拳:向被执行人送达《预发布限制消费令告知书》,同步冻结其银行账户500万元存款。仅一周时间,首笔执行款便及时兑付至申请企业,缓解了其拖欠员工工资的燃眉之急。

柔性施策:在 “强制扣划” 中留足 “重生空间”

“分期履行不是拖延,是给企业留活路。”面对剩余债务,汉川法院摒弃“一刀切” 查封模式,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允许被执行人预留部分周转资金,以分期履行方式逐步恢复偿债能力。同时,联合市信用办启动“执前督促程序”,向9家责任主体释明失信后果,通过“信用惩戒预警 + 修复指引”双轨机制,促成被执行人主动筹措资金完成全部还款。

案件执结后,法院第一时间协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消除其在政府采购、银行贷款等领域的负面影响,实现“执行一案、救活两企”的司法效果。

 

“诉前调解”到“执后修复”,从“强制扣划”到“信用激励”,汉川法院以全流程司法服务为企业解困局、谋生机,通过深化 “四链融合”机制,创新 “信用 + 法治”模式,为地方发展注入司法力量,让法治成为护企的实在招、暖企的贴心人。